English

寻找精神的家园

2001-04-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丑丑 我有话说

明末清初,西方人文思想开始涌入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一股阅读和研究西方人文思想的热潮。到了九十年代,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的争论更趋热烈。各种形态的人文思想科学地概括在一起,升华就成为一种精神——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含了各种人文思想的闪耀。要想研究西方人文思想,首先就得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的人文精神在古希腊就已有相当发展,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则是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自由是人的本质,要以人为中心,强调现世生活(享乐)的意义等人文主义思想和学说。继此之后,随着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主义斗争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想有了新的发展。以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学派,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提出“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口号。与此同时,法国唯物主义则从哲学角度,论及个人的“情欲”、“性善”是人的本性,“肉体器官是人的唯一动力”,提出要改变人必须改变环境的结论。这些观点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西方的人文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中以费尔巴哈的人本学为典型代表,他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妄图用“爱”的哲学来解决社会矛盾。到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在反理性主义口号下非理性主义思潮迭起,它强调人的意志、情欲、生命、潜意识直至本能的作用,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关切。而卢梭、叔本华、卡夫卡、里尔克这些人文思想家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物质时代,生活在欲望和缺憾里,他们的思想并非仅仅包含形而上的或美学的涵义,研究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于人类整体生存的状态都有不可低估的实用价值。所以,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全球性高等教育发展的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日本、美国等国的高校教育里,人文教育占了很大的比例。而我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曾经出现过一股阅读西方人文思想家的热潮。到21世纪的人类在经济、科技等都取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文精神却出现了失落和危机。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去关注和研究那些大师们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四川人民出版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积极策划编撰了《西方人文思想家回顾丛书》。这套丛书的责任编辑董孟戎女士说策划这套丛书的初衷是向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介绍西方杰出的人文思想家。主旨是力求内容不仅有深度,有特色,而且要求文情并茂,与很强的可读性。第一批五本推出以后,受到学术界和出版界的广泛好评,又相继推出了第二批和第三批,一共16本。这套丛书介绍的16位思想家都是目前公认的在西方人文科学发展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大师级人物。这套书和其他普通的传记不同,它的笔墨主要放在大师们的理论思考和心路历程上,指出其思想对后代巨大而深渊的影响。其中第一批包括:卡夫卡、叔本华、陀斯妥耶夫斯基、里尔克。第二批包括:茨威格、西蒙·波芙娃、博尔赫斯、劳伦斯、凡高、罗曼·罗兰、海德格尔。第三批:米兰·昆德拉、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思想深处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火花,对人生有积极的看法,其作品有丰富的内涵,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在人类和文化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西方人文精神之个案

之一:劳伦斯是20世纪欧洲最富于独创性,也最引起争议的作家。由于小说中涉及两性关系的内容,他的《虹》被查禁十一年之久,《恋爱中的女人》遭到严厉抨击,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则受到法律的制裁,1960年才恢复名誉。近年来,劳伦斯的声望与影响与日俱增,对他的思想与艺术的研究已经形成学术界的一个热点。由于其作品近几年在中国大量译介,劳伦斯也引起我国读书界较大的兴趣,成为一般读者阅读最广,谈论最多的作家之一。

劳伦斯的作品有非常严肃与深刻的社会哲学内涵。他斥责西方腐朽的文明传统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扭曲和压抑,渴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些,往往被读者忽略,以为是色情小说。

这本书的内容有二条线索:其一是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劳伦斯的人生历程,而是着重分析了劳伦斯思想的形成过程及社会价值,并指出劳伦斯所倡导的生命哲学和张扬血性等观点,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者认为,劳伦斯通过从母亲到情人所获得的深刻体验,形成了他终生既看重、向往、热爱女性,同时又恐惧、敌视、贬低女性的矛盾心理。本书还着重讨论了与劳伦斯的思想关系密切的尼采和弗洛依德。作者认为,在劳伦斯的生命哲学和血性哲学中包含的对整个西方文明精神传统和观念体系的攻击,显示出尼采思想的鲜明印迹。

作为20世纪人类观念发生重大影响的理论之一,精神分析学也对劳伦斯的思想起过巨大的作用。劳伦斯的生命哲学与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之间显示出前提的一致性,但在如何看待“无意识”这一问题上,劳伦斯显示出与弗洛依德的尖锐分歧。

书稿的另一条线索是:作者评析了劳伦斯初期、中期、晚期的几部代表作,如《白孔雀》、《恋爱中的女人》《逾矩者》、《儿子与情人》、《阿伦的藜杖》、《查特莱夫的情人》、《虹》。作者认为,这些书既不是色情小说,也不是像英国一般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直接表现贫富差别、阶级矛盾、劳资冲突等社会主题,而其关注焦点乃是人的生命本能与文明束缚之间的冲突。在这些书中,劳伦斯始终执着地热爱、崇拜和歌颂生命,在西方当代文学中是独树一帜的。

之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是风靡世界的小说大师。他的作品成了世界各国读者谈论的热门话题。

昆德拉的作品在中国介绍得不多,因此,对中国读者而言,昆德拉还仅仅是一个神秘的陌生人,“崇拜昆德拉,却又不了解昆德拉”是中国读书界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本《米兰·昆德拉:错位人生》则向我们的读者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米兰·昆德拉。通过解剖《玩笑》、《生活在别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举世瞩目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昆德拉小说的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本书还让读者走近作家的心灵世界,让我们了解作家的“存在”哲学和艺术理想。

之三:在世界文坛,詹姆斯·乔伊斯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之父”,是一个“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的享誉千古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尤利西斯》被认为是一部“登峰造极”的小说。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詹姆斯·乔伊斯:现代尤利西斯》是国内目前唯一一本关于乔伊斯的评传性读物,其评析精当、文笔优美、内涵深刻丰富,是目前难得一见的佳作。不仅介绍了乔伊斯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还告诉我们的读者:乔伊斯是凭着作家的真诚与勇气,不顾世俗的反对和嘲笑,把笔指向人类黑暗意识的深处,描写其他作家未曾写过也不敢写的东西。他独辟蹊径,从全新的角度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他的作品深刻地表现了在传统价值观分崩离析之际,现代人那彷徨而又无奈的精神状态。著名美国文学评论家埃德蒙·威尔逊说:“乔伊斯代表了人类意识的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尤利西斯》热在中国方兴未艾。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生活越来越匮乏的今天,感受乔伊斯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此,这本书的作者将带领你领略乔伊斯那独特的意识流小说艺术,深入到乔伊斯和书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一次“心灵的探险”,并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现代人,认识我们自己的生存状况,甚至考虑灵魂的归属和寻找精神家园等问题。

之四:弗吉尼亚·伍尔夫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女性作家、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又是西方女权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后来成为伦敦的文化思想领袖。她的著作是西方当代文学的热点之一。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存在的瞬间》以大量的资料介绍了伍尔夫那不平凡的人生际遇,分析了伍尔夫独特的生存哲学,而我们则会跟随作者走进伍尔夫的精神世界,从而体会到伍尔夫关于生与死的深沉思考。一般人都会认为:人无法回避“生与死”这个严酷的话题,对永恒的渴望和对不朽的追求,使我们的生命随时被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所笼罩;而弗吉尼亚·伍尔夫有着独特的生命观,她认为:一切物质性的、功利性的生存状态并不代表真实生命,只有心灵的感悟才能把握生命本真的存在;人生中不乏那种“美丽而庄严”的瞬间,在这种“存在的瞬间”里,当你全身心地沉浸在对生命的感悟时,便超越了死亡。书里不仅重点分析了举世推崇的《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海浪》等杰作,对于国内介绍甚少的《出航》、《夜与日》、《雅各的房间》、《幕间》等小说也有深入论述,并广泛涉及其论文、随笔、书信、日记,以及《一间自己的屋子》、《三个基尼金币》等女权主义论著。

之五:威廉·福克纳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集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于一身,思想精深、著述丰富,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各种传统和创新手法,深刻而全面地探索和表现了处在历史性变革和传统观念解体中的美国南方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这本《威廉·福克纳:骚动的灵魂》全方位地勾划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轨迹,分析了他的艺术成就,并揭示了福克纳与美国文化传统以及西方现代主义潮流之间的关系。这本书的作者特别强调指出:纵观福克纳一生的创作,可看出他是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在现代社会的荒原中如何重建人的价值观念。

人类的发展过程中,战争的阴影、生态环境的破坏恶魔一样笼罩着我们。整个社会物欲横流,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价值崩溃,严重地压抑、扭曲、肢解着人性,人际缺乏精神的交流和爱的抚慰,精神上的孤独、失落、空虚感日甚一日地增加。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力量,造成对人文精神的压抑。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为自己创造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传统,并不断增添其新内容,形成了互相联系又互相有别的人文精神学说或类型,导引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再次走近这些曾影响过历史、影响过人类生存观念的思想家们,无疑对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巨大帮助的。大师们在历史上创造丰富的人文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以人为本”更是当代社会所倡导的人文思想,那是我们寻找已久的精神家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